本文目录
各地订婚习俗关于柳州的历史故事潮汕地区:潮汕地区的婚嫁流程一般是:提亲、合婚、定亲、行聘、请期、迎亲,俗称“六礼”。订婚又称“定亲”、“行定”、“食定”,是由男方备礼物(通常是一对金耳环或一只金戒指,还有饼食、糖果等),到女方家下定亲事,女方必有回礼。定亲时男方要到女家去“食定”,一般是吃甜蛋或甜面。男女双方都要给亲戚、朋友、四邻送饼食、甜面汤,报告亲事已定。
客家地区:定亲也叫“大扎”,即再次正式把婚事确定下来。男青年及其父母等要去女家,送去猪头、鱼、肉等,女方父母、哥嫂、叔伯、外祖父母等都要出场。吃完中饭后,女孩子要出来见面,称男家父母为爸妈,两家父母相互称亲家、亲家母。婚事定下以后,男方要请算命先生择定过门日子,包括新娘出门的日子、时辰及到男家后归门的时辰,此外女方裁红衣、男方铺床的日子也要同时择定。
广州的订婚叫“过大礼”,一般选在登记之后、大婚前一个月至两周进行。男方择定良辰吉日,携带礼金和多种礼品送到女家,女家收到男家的聘礼并不是全部收下,其中属于男家的物品,则需要回礼。“过大礼”之后,男女家才开始派喜帖,女家会把男家送来的礼物在派喜帖时一并送出。
“过大礼”的物品包括:礼饼、椰子、三牲、水果、四式海味、龙凤烛两对、对联两副等。聘礼中物品寓意吉祥,数量则必须成双成对,忌用单数。收到大礼后,女家最迟需于大婚前一天(但是也有人是出嫁当天)把嫁妆送到男家。
南方的订婚姻习俗。
吃汤圆:
最常见的习俗之一要数吃汤圆了,新郎在结婚出发前,要与父母兄弟及闺中女友一起吃上几口汤圆,表示要与她们离别了,而且一般是有母亲喂女儿吃汤圆的讲究,这时新娘应该也会感动得哭出来了。
讨喜:
新郎与女方家人见面后,应拿好准备好的捧花给房中待嫁的新娘子,这时,新娘的姐妹们要故意拦住新郎,提出许多条件难为新郎,最常见是以红包为礼“即开门利是”来应付姐妹们。
出门:
新娘应由一位福份高的女性长辈持竹匾或黑伞护其走至礼车,因为新娘头顶不能见阳光,另一方希望像这位女性长辈一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礼车:
专门用于装过大礼的花车。竹匾可置于礼车后盖或放进某一辆特定用于载大礼的车上。
敬扇:
新娘上礼车前,由一名吉祥之小男孩持扇给新娘(置于茶盘上)新娘则回赠红包答谢。
不说再见:
当所有人离开女方家门时,不可以向女方家人说再见。
掷扇:
礼车启动后,新娘应将扇子掷到窗外,意谓不将坏性子带到婆家,小男孩将扇子捡起后交给女方家人,女方家人回赠红包答谢。
放鞭炮:
礼车离开女方家时,燃放鞭炮。
摸桔子:
礼车至男方家,由一位拿着两个桔子的小孩来迎接新人,新娘要轻摸一下桔子,然后赠红包答谢。
牵新娘:
新娘下车时,应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持竹匾顶在新娘头上,并扶持新娘进入大厅。
忌踩门槛:
就是要跨过门槛。因为老一代的人说,踩门槛是不好的!
过火盆,踩瓦片:
新娘进入大厅后,要跨过火盆,并踩碎瓦片。
进洞房:
新人一起坐在预先垫有新郎长裤的长椅上,谓两人从此一心并求日后生男。不准有任何男人进入洞房。
朝鲜人的订婚习俗
订婚
结婚前,新郎要给新娘家下聘礼。按照传统,新郎应该在婚礼举行前一天的傍晚到新娘家送聘礼,而且新郎要身穿礼服,把脸用干墨鱼汁涂黑。新郎的朋友们抬着装满聘礼的盒子,一边走一边唱圣歌。新娘的家人会跑出来迎接前来送礼的队伍,并请他们吃东西,给他们发红包。
婚礼装束
在婚礼当天,新娘身穿鲜艳的朝鲜传统服装,头戴缀有宝石的黑帽子。新娘子脚穿白袜子和绣花鞋。新娘的化妆很简单,要在脸上画三个5分硬币大小的红圈(传统上是用红纸贴到脸上),因为朝鲜人相信这样可以辟邪。新郎也要穿传统的朝鲜服装,这种服装用墨绿色缎子做成,上面用金色丝线绣了代表吉祥的图案。新郎头上还戴着黑色丝质官帽。
婚礼上的重要道具—白鹅与葫芦
在传统的朝鲜婚礼上,新郎要送给他的岳母一只活的白鹅,因为鹅一生只有一个配偶,是忠诚的象征。所以,新郎用鹅做礼物送给岳母表明他将对她的女儿一生忠诚。但是在当代的婚礼上,人们已经用一只木鹅来代替活鹅。举行婚礼的场地用带牡丹花图案的围布圈起来,人们围在桌子周围举行婚礼仪式。婚礼的高潮是分享一种朝鲜的白酒(jung jong)。按照传统,要把酒斟在由一只葫芦切开的两个瓢中,这个葫芦应该是由新娘的母亲自己种植的。然后新娘和新郎分别从一个瓢中啜饮白酒。
百越时期
柳州位于先秦时期的百越之地,相关的有西瓯越,南越等百越分支。柳州的蛮王城遗址处于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4000年。
秦朝时期
前219年,秦始皇命屠雎为统帅,发兵五十万,开始进行长期的秦攻百越之战,与译吁宋、桀骏率领的西瓯军遭遇,第一次战争付出惨重代价,屠雎身亡。灵渠修通后,发动第二次战争,于公元前214年最终深入岭南,现在的柳州地方隶属秦桂林郡,但秦政权对地方控制力并不强。
南越国时期
秦朝灭亡后,该地区成为原秦将领及越人建立的南越国的一部分(建国时间约在公元前204年)。南越国的统治持续了近百年时间。
汉朝时期
汉武帝时,路博德率军进行了汉平南越之战(公元前112年),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冬,灭南越国,同年在现在柳州的地方建城,称之为潭中县属郁林郡。地方则主要由当地人管辖,土司制度一直延续到明清“改土归流”时期柳州九头山汉墓为这一时期代表。出土了40多枚汉武帝和汉宣帝五铢钱,是柳州最早的货币贸易证物。铁锸和铁条表明潭中县已进入铁器农具时期。出土的琉璃饰品有可能来自东南亚或印度东海岸,从合浦登陆,经南流江、北流江西上柳江进口。
古代史
三国时期
三国孙吴凤凰三年(274年)以郁林郡分出桂林郡,潭中县属桂林郡。三国时期,潭中县以西,今桂西境唯一的县城定周(今宜州市)撤消建制,红水河流域和今龙、融两江流域即今柳州地区和河池地区的桂西北,就完全没有封建王朝的地方行政建制。这标志着桂西北少数民族和汉化程度较高的桂东以至中原的经济交流进入了波谷时期。
西晋时期
太康三年(282年)潭中县从县治所升为桂林郡治所。
南北朝时期
南朝齐(479─502年),从潭中县辖地分置齐熙郡。南朝梁大同六年(540年)后为潭中县治马平郡治所。
隋朝时期
开皇11年(591年),潭中县改为桂林县,后又改为马平县。大业元年(605年),马平县属桂林郡。大业三年(607年),属始安郡。
唐朝时期
唐武德四年(621年),马平县为昆州治所,后昆州又改为南昆州,属岭南道。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名为龙城郡。乾元元年(758年),龙城郡复名柳州,并沿用至今。唐太宗时期,开通了桂州经现在柳州到邕州的买马路,据《元和郡县志》记载:桂州至柳州530里,柳州至严州(来宾县)200里,严州至宾州190里,宾州至邕州(南宁)245里。武则天时期又在临桂相思埭开辟了桂柳运河,沟通湘江经漓江、洛清江到柳州的水路。柳州以唐代古文运动发起人,改革家柳宗元(773年-819年)闻名,当时在市中心建有纪念柳宗元的柳侯祠,衣冠冢,罗池,现存唐开元寺遗址等遗迹。当时经济依然以农业为主。
北宋时期
坊间围墙拆除,商贩摊点深入到民居,民居也扩散到城厢各处。柳江上游的龙江以及融江地区之间的大量木材沿江而下于柳州集散,大中祥符间(1008—1016年),皇室修玉清、昭应等道宫,列举所用各地木材8种,其中就有柳州杉木。柳州木制品从此闻名于世,成为后来柳州棺材相关谚语:“穿在苏州,玩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产生的历史背景。1052年-1053年,柳州短暂被侬智高军控制。之后北宋政府在今三江、融水、罗城和南丹、河池、宜州等地设有博易场(贸易市场),山区土特产特别是木材大量外销。《宋会要辑稿》就有融州王口寨大宗板木水运到柳州的记载。柳布行销各地。柳江沿岸曾建有青瓷窑,可能曾销往东南亚。柳城大埔有坡式龙窑群。柳州城下码头除了运载宜州地区的铅、锡矿,可能还有瓷器销售到海外市场。马鞍山下灵泉寺“来栖之士,指以千计。”,意味着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
南宋及元朝时期
唐宋诸多迁柳官员的到来为柳州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南宋丞相吴敏、王安石(南宋)、汪伯彦都曾在柳州居住。宋代城南建有驾鹤书院。南宋咸淳元年(1265年),为防范蒙古骑兵的冲击,宋朝将州官署从柳州城搬迁到西北面偏离桂邕大道的柳城县,此后经元朝一代共百年时间是柳州历史上第一次大的衰落。元皇朝大大强化了驿道的管理,桂林到马平县城的陆路驿站有东泉驿等4个,水路驿站经洛清江有苏桥、大石、横塘、旧县等5个,主要为军事需要,但对地方经济交流也有一定推动作用。
明朝时期
明洪武元年(1368年),柳州更名柳州府,府官署从柳城迁回马平县,马平县从宋代以前的州治所上升为府治所,柳州再次成为统辖二州十县的府署驻在地。洪武十二年(1379年)明政府扩建柳州城垣,城高旧制一文八尺,城东西长三华里,南北宽二里,即今城中区南半部到柳江北岸坡上范围之内,环城布有东、北、西、镇南、靖南共五个城门,现存柳州镇南门古城墙及清代重修的柳州东门城楼一段。诗云:壶城明初建,得名因形模,丽江凡四折,如环抱城郭。于是壶城和龙城,并为柳州之别称。明代的中晚期,柳州步入了粤西盛郡的发展阶段。葡萄牙商人曾从广州买桐油运往欧洲,很可能为柳州产品。明代著名人物有柳州八贤等。明末,出逃的明朝皇帝南下柳州,清明两朝在柳北一带长达数十年的拉锯战使得柳州遭受重大损失。
清朝时期
清朝平定南明后,相对的稳定使得柳州城成为广东,贵州和湖南间的贸易中心,今鱼峰区太平街一带就有的太平圩,槎山圩,喇堡圩,上汀圩和思浪圩等。清雍正十年(1732年),柳州设古州运馆,办理柳古(今贵州榕江县)间航运之仓挽运业务。柳州主要向南方输送木材,粮食,并向北运盐。当时在今柳州高中内建立了粤东会馆,今景行小学内建立了湖南会馆,十二中今群众艺术馆有江西会馆,今柳州剧场附近的福建会馆,和今青云路近樵家巷处庐陵会馆等,柳州的商业地位在当时达到了一个高峰。当时柳州城内出现了大量表现行业特色的地名,意味着城市手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清朝末期
随着广西多个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梧州辟为通商口岸之后(1887年),中国大西南物产经西江东下珠江出口大量增加,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就有桂富、柳平两艘商业轮船行驶柳梧航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法国以柳州发生陆亚发会党起义事件,需要保护商民为由,驻兵柳州。南宁辟为商埠的当年(1907年),香港英商天和洋行先后派出电龙、电马等8艘客轮船行梧邕、梧柳线;翌年,又将所代理的美商利国号等4艘客轮投入梧州线运输。这一年,又有法国兵轮“亚居士”号由郁江驶至柳州。大量洋纱涌进,柳州农村出现离开农业生产而从事纺纱的专业户。同时,本地蚕丝出口走俏。在柳州知府杨道霖时期(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十月至宣统元年(1909年)十一月任),柳州兴起办实业的风潮,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试图成立柳州官银号,但不能与外资竞争,未成。五月初一日,成立柳州商务总会。合资试办华兴改良植木公司,至香港购办锯木、起重机器,依照先进技术锯办木材运出,分销广州、香港、上海、天津等埠。
民国初年
军阀混战时期,桂系在柳州大力发展金融业和制造业,但柳州曾于1928年遭受巨大火灾,半城被烧毁。后拆除了大部分明代城墙,开建马路。当时广西省主席黄绍竑原策划1928年将省会迁至柳州,在柳州大兴城市建设,并在规划中将鱼峰路作为新柳州的中心,在大龙岭兴建了会展中心;三十米宽的鱼峰路时为广西第一路;辐射出的东大路,正南路等甚为繁华。三十年代,由于蒋桂战争,柳州错失了成为省会的最好一次机会,但1937年时,在鸡喇的广西机械厂制作出了柳州历史上第一辆军用战斗机。
全面抗日战争时期
西南重镇柳州成为抗日的大后方,柳州曾为韩国临时政府驻地(1938年11月~1939年5月)。武汉,广州失守后,柳州不断遭到日机的空袭。1939年柳江铁桥开始建设,次年完成,和黔桂铁路一道奠定了柳州西南地区交通中心的地位。1942年12月9日起,原越南共产党主席胡志明曾被国民党当局关押在柳州蟠龙山扣留所旧址,不久被押往桂林,1943年1月又被押回柳州关押在此,直到1943年9月被释放。1943年至1944年胡志明经常与越南革命同盟会的各党派负责人在柳州现乐群社旧址会面及讨论工作。
豫湘桂战役及日军占领时期
1944年春,为打通从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日军发动了豫湘桂战役。桂柳会战之后,桂林、柳州相继被日军占据。1944年11月至1945年6月,柳州曾被日军占领。抗战时期柳州城区遭受了大规模的破坏和焚烧。(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日本政府建交时放弃了对日赔款,不反对个人对日索赔。相应的从1979年到2004年,整个广西壮族自治区共接受了日元无偿援助:42.03亿日元,以当时人口计算人均约280日元,日元协议贷款额:2177.92亿日元,人均约14500日元,及部分技术交流。注意,因为各个时期日元实际价值不一致,真实值需要另外统计,这里为各时期的直接加和,而且日本政府也声明并非战争赔款。)
民国政府统治末期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衡宝战役之后,桂系和国民党政府控制的军队18万余人收缩广西,11月25日,第四野战军三十九军三四三团从沙塘方面进入并占领柳州。12月19日,柳州市人民政府成立,魏伯任首任柳州市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