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聊斋志异蒲松龄白话文的一些知识点,和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这一书名是从何得来的难怪能写出《聊斋》,蒲松龄的人生到底有多传奇聊斋***鬼王***蒲松龄***40次科举落榜***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蒲松龄的居室叫聊斋,“志”的繁体可以看参考资料里的,是记录的意思,而“异”就是奇异的故事的意思。四个字合起来的解释是:在聊斋里记录的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不是蒲松龄一个人的创作,而是他开茶铺的时候,从行人那里收集并记录下来的故事。
他发现民间口口相传的许多鬼怪妖精故事,维护正义,惩恶扬善,寓意深刻,发人深思,就决定专门搜集和整理修改这一类故事,用来发泄胸中不平之气,同时也为了证明自己的才华不输于任何人。
就这样,蒲松龄通过收集,记录,删减,整理,编纂和润色这些故事,在十几年后终于写成了一部包罗万象的故事书,并为其取名为《鬼狐传》。
就在同一年,蒲松龄当年的同乡好友,现在在京城做官的祝枝柳返乡省亲,祝枝柳没有忘记自己曾经的老友,在应酬之余也挤出时间前来看望蒲松龄这位自己昔日的老友,看到才华横溢的老友如今如此落魄,也为之惋惜。
蒲松龄还成了毕老爷毕际有的代笔人。毕家那些应酬稿都出自蒲松龄之手。毕老爷特别欣赏蒲松龄,家中 5万本藏书蒲松龄可以随便读,把家中最幽静、最适合读书的地方安排给蒲松龄住,赞助蒲松龄写书用的纸墨灯火。在这样的环境下,蒲松龄又为《聊斋志异》添了几篇新文章。
《聊斋》之前的大部分文学作品里,男性强壮伟大,女性温柔贤惠。《聊斋》一出,来了个大颠倒,冲破了这个男女描写的套路。蒲松龄笔下那些生动可爱、个性鲜明的女孩子躁动着不安分的气息。
《聊斋》爱情故事的女主人公在亲密关系中大部分都是勇敢的出击者,而且这故事的标题都是女主人公的名字。不仅如此,这些女主角在婚后也都是家庭的顶梁柱。
提到蒲松龄,很自然让人想到《聊斋志异》,没有这部不朽巨著,人们也不会记住这位以教书为生穷困潦倒的农村老头。他的人生有多传奇呢,这么和你说吧,一个考一辈子试的人,最后竟然悟到了社会的险恶。
蒲松龄,字剑臣,号柳泉居士,自号异史人。1640年生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1715年病逝于家乡。
蒲松龄自幼聪明过人,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来了个三连冠,名震乡野。原以为又是一个天才靠读书逆袭的励志故事,谁知道接下来的几十年,蒲松龄不是在血虚就是在考试的路上,年纪到了70都没有中举,直至71岁时才考了个岁贡生。这个贡生的意思是推荐给皇帝的人才,秀才中的佼佼者才能被推荐,当然还有一种是表彰考一辈子试没有中举的人,蒲松龄就是这类人。
光是这点就足以说明,蒲松龄的人生有多传奇,考了一辈子试,到老了还没中举。
醉心仕途,连年不弟。蒲松龄为了生计,当过几年幕僚,最后无奈做了读书人常说的“家有二斗红高梁,绝不当孩子王”的私塾先生。这一教就是四十多年,可算得上终其一生。
蒲松龄五十多年的考试经历,使他逐渐认识到封建社会的腐朽黑暗。自己满腹才学不被官府赏识,苦闷压抑无处表达,在对官府对社会极度失望中,开始搜集整理民间故事,创作愤世巨著《聊斋志异》,为后世留下了这部耗尽他心血的,借神鬼妖狐讽刺揭露封建社会黑暗的不朽巨作!
蒲松龄老先生一生,以教书为业,虽然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伟业,也没有什么波澜壮阔的人生经历,贫穷而平淡,似乎活的很失败!但他留下的《聊斋志异》光芒四射,享誉古今!
如果说陶渊明先生的巜桃花源记》是避世之作,关汉卿先生的《窦娥冤》怨世骂世之作,蒲松龄先生的《聊斋志异》就是愤世之作,警世之作!其意义更重大更深远!
有人曾用这么一副对联来形容蒲松龄先生:
一世无缘附骥尾,三生有幸落孙山。
“骥尾”意为“先辈”、“能人”。“附骥尾”指的是追逐名人或者有才能之人的步伐,可以引申为追名逐利,这三个字放到蒲松龄身上即是逐求功名的意思。
“一世无缘附骥尾”指的是蒲松龄一辈子在科考上始终名落孙山。
19岁(顺治十五年)应童生试,蒲松龄以县、府、道三试第一的成绩得中秀才,连淄川县志都记载他“文名甚籍”。
其父蒲磐更是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
可在此之后,蒲松龄在举人考试上却四战四败全部名落孙山,似乎已经花光了所有运气。
一生考试40余次,直到71岁才补了一个贡生。且贡生分五种,称为“五贡”,分别是恩贡、岁贡、优贡、拔贡、例贡。
蒲松龄属于“岁贡”。
岁贡又名“挨贡”其实就是秀才当廪生(国家拨给膳食的生员)当久了,排队排上去的,就是一个有名无实的虚衔。
19岁中秀才后高开低走,当了50多年的秀才也无法更进一步,蒲松龄的一生不可谓不失意。
那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又是为何呢?我们在这里一起来探究下。
首先,我们先来说说当时清朝的取士制度,这个想必大家都很熟悉,形式上我们称为“八股取士”。八股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题目皆出自四书五经的原文。
以前学子考试常常要模仿孔孟等圣人的语气说话,谈治国安邦、处世为人之道。
这个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文以载道,经世致用。
中国古代做学问也好,搞技术也好,都是非常讲究实用性的。
举个例子,以前世界上很多学者常常疑惑说对世界影响巨大的“四大发明”都是来自中国为何现代科学文明却不是从中国开始的?
其实就是因为中国的这些科学技术都是非常讲求实用性的:
发明火药是为了干什么?放鞭炮喜庆,炸山开路;
发明司南(指南针)是为了干什么?为了占卜凶吉;
发明纸张和活字印刷是为了什么?是为了更好地记录东西。
没有种种生产生活上的诉求,也就不会有这些伟大的发明。
这种纯粹是因为现实需求而衍生出来的科学技术,注定不可能有西方用实验室研究整理出来的科学技术系统和深入。
当时的中国(其实自古以来都是如此)就是非常讲求“经世致用”的,学成文武艺,货卖帝王家。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蒲松龄这种“谈空谈鬼”充满浪漫主义的笔调,在当时的科场,在那些苗红根正八股文写出来的考官面前,有没有可能被认可?
显然非常难。
所以他连续多年未能得中举人,似乎也就可以理解。
但这个时候我们又有另一个疑问,那么既然文风不搭,蒲松龄为什么可以在刚刚出道的时候连中了三个第一?(县、府、道等于我们现在的镇、县、省)
其实,这个要得益于蒲松龄遇到了一位伯乐,那就是当时的主考——施闰章。
施闰章画像
清朝初年的诗坛有“南施北宋”之说,“南施”指的就是施闰章。
这是清朝初年著名的大诗人,施闰章这个人就以雄奇的想象力著称。
我们可以来看看他的诗歌:
战地冤魂语,空村画角闻。——《乱后和刘文伯郊行》
凶年嗟半菽,撮土招游魂。——《竹源坑》
窅冥风雨鬼神泣,䆗窱山林猿鹤悲。——《忆昔行寄宋荔裳陇西》
在他的诗歌中类似冤魂、游魂、鬼神这样的意象层出不穷。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推论出施闰章非常喜欢这些“怪力乱神”的事物,但我们却可以知道这位大诗人对这些有点偏离正统的东西并不排斥。
施闰章雕像
同时,施闰章还有一个更大的优点——惜才。
在蒲松龄的《聊斋·胭脂》一文中讲到一个故事:
“尝有名士入场,作“宝藏兴焉”文,误记“水下”;录毕而后悟之,料无不黜之理。因作词文后云:“宝藏在山间,误认却在水边。山头盖起水晶殿。瑚长峰尖,珠结树颠。这一回崖中跌死撑船汉!告苍天:留点蒂儿,好与友朋看。”先生阅而和之曰:“宝藏将山夸,忽然见在水涯。樵夫漫说渔翁话。题目虽差,文字却佳,怎肯放在他人下。”
说的是在一场考试中,有一位考生审错了题,自以为离题千里,已经无望,所以在试卷后面颇带自嘲韵味地题了一首诗,说“留点蒂儿,好与友朋看”,其实是在乞求施闰章“给我留点面子,别让我在朋友面前出丑”,结果施闰章非但没有直接给鸭蛋,反倒还特地作诗一首附和了这位考生,肯定他“文字却佳”并承诺自己绝对不会把他的这篇文章“放于他人下”(垫底)。
如此惜才的人非常少见。连蒲松龄都直言他“爱才如命”。
当时的施闰章一看到蒲松龄文章里锐利辛辣的笔调和奇巧的构思,一下子就被打动了,当即就点了蒲松龄为第一名。
蒲松龄也非常感恩这位恩师,他说:
“愚山先生吾师也。方见知时,余犹童子。窃见其奖进士子,拳拳如恐不尽;小有冤抑,必委曲呵护之,曾不肯作威学校,以媚权要。真宣圣之护法,不止一代宗匠,衡文无屈士已也。”
他对于这位恩师的感激溢于言表,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但是,有一点我们却不可忽略,那就是,从某种程度而言,却也是这位最大的伯乐害惨了蒲松龄。
马瑞芳老师曾经讲过当年蒲松龄考试的时候,施闰章给他出的题目名字叫《蚤起》。
这个题目来自《孟子》中的《齐人有一妻一妾》:
“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意思是:清早醒来,妻子便偷偷地跟踪自己的丈夫。
这个题目开篇蒲松龄是这么写的:
“起而蚤也,之计决矣。夫齐妇之起,何以早也?惟良人之故。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皆为富贵也,至于身不富贵,则又汲汲焉伺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若乃优游晏起而漠无所事者,非放达之高人,则深闺之女子耳。”
点出了妻子跟踪丈夫其实也是为了追求富贵,其嘴脸也是十分丑恶难看的。同时一把将天下追名逐利者的丑恶姿态全部都囊括了进来(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皆为富贵也)。寥寥数十字,功力可见一斑。
施闰章读完后非常高兴:
“首艺空中有异香,百年如有神。将一时富贵之态,毕露于二字之上,直足以维风移俗。次,观书如月,运笔如风,有掉臂游行之乐。”
他说读起来“有掉臂游行之乐”,像甩着胳膊玩一样爽。
如果说开头着实惊艳,那么我们来看看结尾,结尾蒲松龄是这么写的:
“此起也,齐人疑焉,未可知也。不早于前,而独早于今,其喜我富贵乎?将必曰:“我行逝矣,子胡为者?”而妇不应也。此起也,齐人幸焉,未可知也。未起不敢先,既起不敢后,其敬我富贵乎?将必曰:“子姑休矣,无相劳也。而妇亦不顾也。”
在这里我们不对文体做太深的考究,各位且看看蒲松龄的写法就成,他直接脑补了齐人和他妻子之间的对话,这哪里是一篇八股文?分明是一篇微型小说。
这样的文章和八股要求以孔孟口吻讲道理的调性相去甚远,但主考施闰章却为其拍手叫好,这让蒲松龄误以为这就是科考文章的标准。
所以从蒲松龄19岁进入科场开始,他的整个文风其实就已经跑偏了,这为他后来屡屡名落山埋下了伏笔。
用马瑞芳老师的一句话:
“蒲松龄八股文构思强调才情、偏离跑道,应是(落榜)主要原因。”
他之前的三试第一从某种程度而言都可以说是运气使然,因为如果同样的文章落到其他的考官手里,就未必有这个成绩了。清代主考官要求必须是翰林和进士出身的部院官员,所以三试之后,遇上那些从自小研习八股又牢牢坚持“经世致用”主旋律的考官,蒲松龄的频频落榜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施闰章保全了蒲松龄的小说创作的才华,却也令其一辈子都无法登科,诚然令人嗟叹也。
总的来说,蒲松龄一辈子落榜的原因其实就是文风跑偏,没有很好地契合当时统治阶层的要求,故而40多次名落孙山。这对蒲松龄是一个悲剧,但对我们而言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试问,如果当年他顺利登榜了,我们还有机会看到那500多篇脍炙人口的《聊斋志异》么?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聊斋志异蒲松龄白话文和一代文豪为何屡战屡败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