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星座性格 > 文章页面

出丧的意思?选墓地,和下葬时间!!必须要算命吗(出葬有什么讲究)

农村坟墓这两种情况的出现,后代子孙夫妻定然心不合

本文目录

丧葬文化了解(各地的风俗选墓地,和下葬时间!!必须要算命吗人死后拜路头庚申忏烧在什么地方

汉人的丧葬仪礼(一)

台湾汉人的丧葬仪礼,沿袭古代中国大陆的传统,以周朝的礼仪为根本,又混和了道教、佛教、阴阳家、风水先生等种种说法,自成一体,别具风格。丧礼的全过程是相当繁琐的。

哥哥告弟弟因其砸坏母亲棺材把骨灰挂树上

搬铺。病人病重临危之际,须将病人移到正厅临时搭起的板床上,俗称“搬铺”,若死在卧室,据说“冥魂”会吊在床上不能“超度”。而台湾人相信正厅是家中最好的位置,若能在此瞑日,可谓光荣、幸福。男人要移到正厅的正旁(右侧),女人移到正厅的侧旁(左侧)。

烧银纸。银纸是供亡魂在阴间的旅费,称为“脚尾钱”;还要放一香炉,烧香点烛,为死者照亮赴阴间的路。

人死后,有所谓“哭路头”之俗,即父母亡故,女儿闻讯需立即返家,一边大哭一边诉说父母的养育之恩和自己的悲痛之情等等,一直要哭到有人拿茶给她喝或拿毛巾给她擦脸才能停止。但家属哭嚎,忌泪水滴在尸身上,否则据说此人会发疯。而族中人来到死者身旁,男人在死者床位的东边,女人在床位的西边,一律去掉身上的饰品,着素服,集体号哭。

开魂路。请道士(俗称“乌头司公”)或僧侣来念经。为亡魂超度,开路,引导至阴间。

乞水沐浴。亲族穿上丧服以后,就到河边排队取水,称之为“乞水”。回来后请“好命人”用白布浸水,做为逝者擦拭身体的模样,同时口中念念有词:“你现在已经变成神明了,已能和祖先见面”等,这就是“沐浴”。

套衫。为死者准备的衣服(寿衣)有五七件之多,最多可达十一件(但必须是奇数),先由孝男套上试穿,称为“套衫”。孝男穿好寿衣后,拿一个秤子,好像要称衣服似的,这就是告诉死者寿衣是子孙买的,要他穿了去见祖先。

抽寿。“套衫”后,亲人们都要吃用面线和黑砂糖混和而成的食物,因为面线很长,象征长寿,所以称为“抽寿”。“抽寿”完后,要把笠帽和箍丢到屋顶上,表示已将死者的年龄加进了子孙寿命里,以延长子孙寿命的意思。

张穿。孝男“套衫”之后,请“好命人”为死者穿上寿衣。寿衣是于老人生前就准备好了的,有的甚至是出嫁时由别人送的,有的是做61岁大寿时别人送的生日礼物,俗称“张老衫仔裤”。另外,女子出嫁时穿的白布衫白布裙也可做日后的寿衣用。

辞生。尸体纳棺前,死者还要在阳间吃最后一餐,代表与世人告别。与“食酒婚桌”一样,有12种菜肴,依旧由“好命人”做出夹菜的动作,口中还要说些吉利的话。入殓(纳棺)。入殓是整个葬礼的重要时刻,必须请算命先生来选择良辰吉日。之后的顺序也是非常严格的:棺材的底部放草丝;草丝上面放烧过的灰;灰上放银钱;银钱上又放库钱;放上写有七星的薄板,力“七星枋”,七星代表太极;放上桃技,用以驱逐阴间恶狗;放一块石头、一个煮熟的鸡蛋、一碗酱油曲,表示人死后不能复活;放“过山裤”;放上用红布和白布缝成的枕头,还有银纸,称为“鸡枕”;在尸体旁放上金器和宝石,为的是鼓励子孙日后能为死者拾骨再葬;放“水被”,盖在尸体上;放“掩身幡”,这是由道士做成的白布,长度和棺材一样,死者有几个子女就撕成几条,把剩下的部分放在棺材中;最后放些银钱。这些仪式统称“收乌”。

纳棺之后,还没有嫁娶的子孙要轮流在棺材旁睡觉,称之为“困棺脚”,一直到出葬为止。

出山(出葬)。出葬通常由和尚和道士来主持,日期则由择日士来决定。

送葬的队伍也很壮观。送葬时,由亲人们护送棺材前往山上安葬,并按传统习俗列队,行列中有整只猪、羊、开路神、放银钱纸、铭旗、孝灯、吉灯、吹鼓团队、五彩旗、风水先生、凉伞、花圈、歌仔戏团、二十四孝花车、掌柩旌官、道士、和尚、金童玉女、纸幡、灵柩、男性遗族队、女性遗族队、送葬亲友等,共约50种。

丧服也是非常讲究的。遗族中的亲属都要穿丧服。男子穿草鞋,女子的鞋上要缝丧布,跟随送丧行列边走边哭。一般前来送葬的亲友来宾,跟随一段路后,找个恰当的地方停下来。棺材也停下来,由丧主跪地答礼,恳辞送葬的亲友,并表示感谢,故为“谢步”。于是,送葬的亲友们便与灵柩告别,而子孙及近亲一直送到下葬为止。

台湾民间至今仍盛行土葬(大城市除外),选择墓地十分讲究“风水’”,不惜重金聘请风水先生觅寻“吉地”。台湾多雨水,墓的形状与闽粤地区相仿,多用砖石砌成“椅子形”,外包水泥或石灰。

下葬(落葬)。这是最后一关。墓地的坟墓是事先委托“土公”(从事埋葬洗骨的人)掘好的,待棺木到达时,将棺上的覆盖物取掉,男性跪在棺的左边,女性跪在棺的右边,大声哭号,以示诀别。和尚和道士念完经后,就开始“放栓”,也就是在棺材的某一部位打孔,然后打进水栓。用意是让棺材里面能通空气,以便早日物化。最后同土公等人把棺材放进墓穴,由丧主先往棺材上埋上,以示尽孝。

最后对土地公烧金纸,对坟墓烧银纸,并收回全部的牲礼,至此葬礼便告完成。

葬礼结束后,由长孙将牌位放在“魂轿”中带回家中供奉,称为“返主”。送葬本为丧事,但返主则为吉事,所以长孙要脱掉丧服,换上浅黄色的长衣。回家后,以预先准备好的菜肴款待帮助送葬者。同时,把神主牌位奉在正厅,僧道烧香、烧纸、读经,家人亦烧香、祭拜、号哭,称为“安灵”。

葬仪三至七天后,孝男及近亲要备牲礼到墓地祭拜,叫做“巡山”域“收灰”、“谢土”。以后还要选一吉日举行完坟仪式。之后,还有许多仪式,如“做旬”、“做功德”等祭礼。

做旬,就是在死者死后的每七天所做的供奉。在这些日子里,早晚要做“孝饭”供在灵桌上,遗族上香烧银纸,妇女则跪地哭嚎。如果是富人家,则请和尚和道士来“做功德”。

最后一个做旬叫做“尾旬”,这要根据丧礼时的“套衫”所穿衣服的多少而定。如果是穿了7层,就做“七旬”,七七四十九天;如果是穿11层,就做“十一旬”,长达77天。

此后还要做百日,也就是人死后百天的祭祀。有钱人家要请和尚或道士到家中,举行盛大的供养法会。而一般人家只需在灵桌上供奉,子孙们祭拜一番就可以了。

死者去世一年后,要“做对年”。这时死者出嫁的女儿,都必须回来供奉牲礼祭祀。这一天的仪式完成后,女儿及远亲就可以“脱孝”了。

之后,就是选个吉日撤掉“魂帛”和香炉,这叫“推灵”。

合炉。就是在死者的丧期届满时,把香炉灰的一部分,放进祖先牌位的香炉中,到这时死者的牌位才能和祖先牌位供在一起。也有人把死者的新牌位火化,仅在历代祖先的大牌上写进死者的名字。

新忌。合炉后的第一次忌日叫“做新忌”,从此以后每年都在这一日祭祖。

扫墓。也叫培墓、上墓,一般在清明节前后十天内。扫墓时要铲除坟上的杂草,把墓碑上的字洗涮清晰,然后在墓前供上红龟稞、发糕、牲醴祭拜。祭拜后要在坟头及坟墓四周放上称为“墓纸”的长方形五彩纸。

汉人的丧葬仪礼(二)

台湾民间另有“捡骨”之俗。捡骨,俗称“捡风水”,又称“二次葬”,即人死后第一次葬时比较简单,埋得较浅,坟墓不包水泥和石灰,不立正式墓碑;待五至七年之后,尸体已经腐烂,择吉日挖开墓地,捡拾遗骨,经洗净、曝晒,再装入骨坛择吉地正式安葬。骨坛又称“黄金瓮”,是高约二尺,直径一尺的圆形特制陶瓮。其款式依性别不同而有所差异:男性的图案是“双龙拜塔”,女性的图案则是“双凤抢珠”,坛盖则都是“前寿后福”。在台湾西南沿海一带,“捡骨”属于专门行业。专门从事这一行业的捡骨人俗称“土公仔”,包工包料。

“捡骨”之俗原本传自闽、粤祖籍,至今在粤东客家人聚居地仍保留此俗。这与客家祖先早年流离不定的移民生活有关,因骸骨装人陶瓮便于随家搬迁,且若要送返故乡安葬也较容易,是客家人怀祖念宗、眷恋故土之情的一种表现。不过传入台湾后此俗又有了变化,变成了改葬习俗。即死者葬后,凡遇家运不济、怪事连连。无丁无财、生意失败等等,必归咎于墓地风水不好,立即择地另葬。民间有所谓“九葬九迁,十葬万年”的俗语,意思是说改葬的次数越多越好。

出丧择日仪式

尸体收敛之后就要把灵柩送到埋葬的地方下葬,叫做出丧,又叫"出殡",俗称为"送葬"。停尸祭祀活动后就可以出丧安葬。在许多民族中对出丧日期都要慎重选择。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按照迷信的讲究,凡下奇月死者,应在偶月下葬;偶月死者,应在奇月下葬。奇月、偶月也要配合好才行。否则,不吉。若不能及时葬埋,可先柩起来。在河南一带,还有埋葬忌月的习俗,并且与姓氏有关。据说,张、王、李、赵四姓人,禁忌六、腊月动土葬埋。其余姓氏,三、九月禁忌动土葬埋。若忌月有丧事者,要排至三七、五七殓葬,必得避开忌月才行。如特殊情况需及时出殡者,也只能先用青砖柩之,不得入土葬埋。台湾以及南方一些地区,俗忌七月出葬。因民间传说,七月为鬼月,七月十五日为鬼节,该月阴间得鬼魂要到人世上来讨食。为避鬼煞,故忌此月殡葬。

旧时,民间还广泛流传着忌"重丧"得习俗。浙江一带俗说"重丧"是指死者出生的年月日,与死者死时的时辰有干支重字。俗称"月不清"。遇上这类情况,要举行特殊的丧仪,往往是在三、五更盖棺,抬至郊外。丧家不穿麻,不能哭,要等七日后,才呼号奔告亲朋,然后再补丧礼。但是,在台湾一带,"重丧"却是指某种葬埋忌日而言。俗说在某日葬埋便会犯重丧,亦即丧家还会再死人。当地的重丧日为:一月甲日、二月乙日、三月戊日、四月丙日、五月丁日,六月己日,七月庚日……十二月己日,依次类推。如果因为特殊事情不得不于重丧日安葬时,要采取一些仪式。符咒字,一般是正月、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书"六庚天刑";二月书"六卒天庭";四月书"六壬天牢";七月书"六甲天福";八月书"六乙天德"等。不过,每月书写字样的规定都不怎么严格,也有相互串写的现象。,但大体上就是这类字类推而已。

少数民族在殡葬择日的信仰方面与汉族有相通的地方。东北地区的朝鲜族、赫哲族、达#尔族、满族均选择单日出殡,而不能在双日出殡,据说,双日出殡意味着要死两个人。#西的"勒墨人"忌在寅日、辰日出丧,也不能在死者的属命之日出丧,否则不吉利。云南一带的景颇族认为选择出丧日期以十二属相中会进洞的动物之属相最为吉利,不如属龙、蛇、鼠三天都是好日子,其余天日忌出殡。贵州一带的侗族最忌"冲#"日出丧。台江县巫脚乡苗族出丧最忌"犯双日"。广西一些民族地区则忌讳?quot;重丧"日期出丧。白族若犯重丧,须在中堂挂一匹红绸,或在棺木上倒吊一只鸡,将其致死,在用笋叶做一口小棺,把装着死鸡的小棺从门坎小挖的小洞中送出,然后埋在路上,以此破之。而西藏米林县的#巴族,出丧的日期要由巫师行杀鸡看卦仪式来定,以鸡肝上纹路的走向显示吉凶。另外,在一些接近汉族的民族地区也有由"阴阳先生"的占卦仪式决定日期的。

还有一些民族和地区不但择日,还择时。彝族人家中有人去世,一般在家停尸很短,多是上午死,下午葬;下午死,晨葬。但忌讳正午出殡。俗以为正午出殡会招致灾异,不吉。云南一带的的苗族(黑苗)一般在早上出丧。而花苗和白苗则在午后和黄昏出殡。贵州一带的苗族(白苗)是在天刚亮出丧。东北黑龙江一带的赫哲族多在晌午出殡。广东等地瑶族出殡时间多在中午或午后,以为这种时刻最吉利。

出丧择日仪式甚是简单,有时只需翻翻皇历或问问"阴阳先生"即可。然而,此仪式所涉及的内容、牵扯的面极广,稍一不慎,便可能犯忌,所以必须慎重。

-------------------------------------------------------------------------------------------------------

下葬

经过了初丧、哭丧、做七、送葬等仪式之后,最后的环节就是下葬了。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生存环境不同等原因,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人们对灵魂的崇拜。汉族主要是实行土葬。墓地是死者的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墓地要选在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出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可以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

这种下葬仪式是非常讲究和烦琐的。抬灵柩的人叫做"八仙",挖好棺材洞穴叫做"打穴"。在打穴之前还要祭祀开山,孝子要烧香点烛行开山礼。有的地方要请地仙,还要画太岁,开山的时候要避开太岁的方向,不然就是"太岁头上动土",丧家就会遭受到祸害。开山的时候要在做墓穴的地方前后打个木桩,然后让孝子在打木桩的范围内用锄头挖三下。接着八仙就过来做穴,做好之后再把太岁的画像烧掉。这种墓穴,是把灵柩推进去的。在墓穴的底部铺垫着两根竹子或者剥了皮的光滑润泽的小衫树。放的时候,把灵柩的上首搁在上面,再用撬棍往里面推,推进去之后再抽掉垫底,最后铲一些草皮把洞口砌严封好。

灵柩在山上停放好之后还有很多有趣的风俗。在一些地方,孝媳妇要在灵前作揖拜礼,然后捧把黄土,在怀里包着,跑回家里把黄土撒到猪拦鸡笼和床下,据说这样就可以得到亡灵的保佑。要是媳妇多的,就要争取第一个吉祥,甚至有脱掉鞋子抄水路捷径回家的。撒完黄土之后,媳妇要急急忙忙地跑到厨房里吃几口饭菜,这叫做"进宝",是为了图个吉利。

在旧时,祭祀墓穴是人们非常看重的。祭祀的时候把一只公鸡杀死,用它的血来祭奠。公鸡不会马上就死去,而是在墓穴里反复扑腾,按照旧时的说法,公鸡死在墓穴里的哪个部位,哪个部位的子孙就会兴旺发达。公鸡扑腾下来的鸡毛叫做"凤凰毛",必须要拣掉。下葬之前还要由死着的儿子把用五谷杂粮编成的五谷囤放在墓穴里。囤口上面盖着一张小烙饼。在墓穴里还要放一个陶瓷罐,罐子上面放一盏豆油灯,叫做长明灯。有的地方还在墓室上嵌一面铜镜,象征太阳。在古代的时候,有钱的人家要远离坟墓,射三支箭,然后马上后退。这样不敢靠近灵柩是因为担心压不住鬼邪,自己会遭殃。在灵柩放进墓穴的时候都必须放炮,说是为死者饯行去阴间。

按照旧时的规矩,下葬的时间也是要讲究的,必须是太阳落山灵柩也落土。落土的时?quot;八仙"拽着棕绳徐徐放下,四平八稳之后,亲属们必须抓起泥土扔到灵柩上,这叫做"添土"。灵柩下去之后,先要盖一层薄土,再把墓穴里扫出来的土撒在上面,之后要放上一只碗,叫做"衣饭碗"。这样做是为了以后迁坟的时候动作轻些,免得惊动亡灵,招来不幸。

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跑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下葬的人必须绕墓转三圈,在回家的路上也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死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对双方都是不利的。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的话死者的亲人不停地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

埋葬之后人们必须要洗手,有的还要用酒来洗。这样是表示今后再也不死人,用来驱除晦气。接着丧家要谢吹鼓手和客人。之后还要举行辞灵仪式,祭拜死者的灵位。在有的地方辞灵之后,只要是亲属就要在一起吃饭,这叫做"抢遗饭"。在江浙一带有喝"长寿汤",吃"长寿豆"的习俗。就是说,七十岁以上的老人去世之后,在出丧的那天丧家要准备一大桶肉骨头汤,就是"长寿汤",一大盆煮得烂烂的黄灿灿的大豆,就是"长寿豆"。送丧的人回来都要喝一小碗长寿汤,随意吃一些长寿豆,意思就是"添福添寿"。有的地方还把又香又糯的长寿豆分给邻里左右的小孩吃,说法是,吃了长寿豆,日后长又寿。这些民间传统的风俗习惯都反映了了生者对于死者的寄意和对生命兴旺的美好愿望。

丧葬是人生途程的终点,是人生礼仪的最后一项重要内容,向来为民间所重视,因而自始至终各个环节也都形成了比较相似的习俗,且数百年来基本不变。现将沙地丧葬习俗的主要环节介绍如下。

生前准备之事

稍有家资者,到了五十岁之后就要准备后事,主要是做寿枋、做寿衣和做寿坟。这既为图体面,也为一旦“去”了之后可免子孙们手忙脚乱。

俗云:“两春入塾,遇闰合材。”制作寿枋、寿衣及寿坟,都要拣闰年闰月的好日子。寿枋的制作,一般是自己买来“老头”杉木,锯成板材,搁置高处,待干燥后,请寿枋师傅到家里来加工。做成之后,里里外外要用生漆或生桐油多次上漆。寿枋都漆成老红或乌黑两种颜色,头上通常雕一“福”字或寿桃之类图案。

做寿衣比较简单。沙地人家大多贫穷,寿衣的料作都用新棉花以及土布、洋布之类,很少用丝棉和绫罗绸缎。寿衣都做得很宽大,袖长须盖过手指。棉袄与外衣不用黑色,多为灰色或深士林,内衣内裤则纯白色。做寿衣时,还要做帽、袜、鞋等,鞋系软底,底面和鞋帮都要用丝线绣花。但不做寿被,寿被由女儿家做。寿衣做好后,要用专门的箱子存放,每年农历六月初六天贶节这一天,都要翻晒一次。

沙地平原,水患频仍,寿坟大多选在就近的航坞山、赭山、青龙山等山坡。在人们的心目中,祖坟关系着家庭气数与子孙的命运,故做寿坟前,都要请风水先生看坟地。勘定坟地之后,做坟的时间也很讲究,这要请算命先生抉择。破土时,先要摆一副三牲,焚香燃烛,烧烧纸,敬告一番当方土地。寿坟也称“生椁”,坟不挖穴,均扒平山地,用六块大石板砌成一副石椁,盖以坟土,而锐其顶,外面再用石块围筑,名为“罗圈”,以期垂久。封椁时,要用一只盛满菜油的大碗,里面放一条灯芯,点燃后摆放在石椁内再封椁。这叫“长明灯”,将来落葬时,可以取出来,其时碗己百裂而不破,碗内菜油有的早已耗尽,有的则成黄色的凝固体,称作“石椁油”,民间常用来涂搽烫伤。寿坟做好之后还需竖一块碑,这也得拣择日子及时辰。碑上的姓名都用红色,此为寿坟的标志,到落葬之后则涂成黑色。

[!page break!]

送终

俗以送终的人越多,死者福气越大;即使无儿女的,也应有几个近房子侄和至亲好友送终。所以人之将死,须召集戚族晚辈,以作诀别。如长子等主要人物未到,就要让垂危者喝人参汤等,尽量挽留其生命,这叫做“吊命”使子孙们能够赶回来见上最后的一面,一起送终。

看看病人真的不行了,亲人就为其梳头、洗面,并将寿衣穿上。寿衣从里到外包括:衬衫、衬裤,夹背心,大小棉袄、棉裤,外衣、外裤,齐膝长衫等。同时焚烧经佛,并以两张红纸包住纸灰,塞于临终者手中。这经佛共有三样:一是烧纸,称“路引”,即作为去冥国的通行证;二是“纸钱”,即纸锭,用作沿途“路费”;三是《高王经》①,意为让死者捏在拳头里,万一在地狱受刑,便可免除痛苦。

临终时,亲人都要大声呼唤,以示挽留。这虽给临终者带来骚扰,增加痛苦,但习俗万不可省,否则会被邻舍视为不敬不孝。同时,每人手持一支香,哭送其离开人世,并在门外焚烧纸轿、纸人等。断气后,亲人为死者在床上调转头足方向,谓此举能加速死者“转世”,房内还要点燃蜡烛,称“回头蜡烛”。

人死后,要立即派遣族人或近邻向亲友报丧,俗称“报死”(男亡者必须向出嫁的女儿家报死,女亡者必须向娘家报死)。即使亲属已知死讯,仍须派人前往。无论晴雨,报死者均倒挟雨伞,作为报死的标志。循俗,任何人不得与报死者说话,否则要惹晦气。“倒挟报死伞”,也可免沿途有人阻挡闲谈而拖延时间。至亲属家,须将雨伞倒置在门外;亲属则给报死者吃几个糖氽蛋,叫做“报死蛋”。蛋须单数,一般三个。报死者出门时,亲属须于其脚后摔破一只碗盏,以除晦气。

与此同时,孝子由旁人撑伞,哭赴附近的土地庙焚烧纸钱,称“烧庙头纸”。据传,其时亡魂被捆绑于庙柱上,故孝子须在庙柱上倒捋三次,为死者松绑解缚。孝子还需“送无常”,即身穿孝服,用一面米筛盛上酒饭菜蔬、纸钱香烛及三只草鞋,端到附近的三岔路口,将纸钱、草鞋、床草等焚化,而将酒饭倒于路边。俗谓无常为阎罗王指派的勾魂之鬼,人死后就要以这种方式把无常送走。

送无常前,已在堂前用一扇门板和两张凳子搭成一张灵床,长子、幼子分别捧死者头、脚,将尸体从房内抬至灵床上,头南脚北,此即小殓,俗称“挺尸”。尸体头部须搁寿枕,但不垫被褥。门板下面,点一盏香油灯,俗称“脚头灯”,道士则称“指明灯”。此灯不能熄灭,入殓后也应放于棺下,直至出丧。挺尸时,还要用红纸包裹一只银耳环或金耳环,衔于死者口中,至入殓时才除去,叫做“含口银”,据说是可免死者来生多嘴多舌。另外,还要找一根三尺长的小竹,外面贴裹红纸,作为“孝仗棒”,也称“哭丧棒”,由孝子拿着守灵。

移尸后,堂前遂为灵堂,灵床外侧悬挂白色孝帘。孝帘前置桌子,上面点白蜡烛、安息香。遗像挂于孝帘正中。没有遗像的,则等道士来了后,写成木主替代。如死者系尊长,大门门楣上须钉一幅粗麻或白布,称“门孝”。

子女均服孝。孝服采用我国通行的“五服制度”。所谓“五服”是指:儿子和未嫁女对父亲、承重孙②对祖父、妻妾对丈夫,须服“斩缞”,斩缞服用最粗的麻布做,不缉边,断处外露,以示不饰;儿子、未婚女为母、为继母,已嫁女为父亲、孙为祖父母、重孙为曾祖父母、玄孙为高祖父母须服“齐缞”,齐缞服用粗麻布做,缉边;为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己嫁的姑和姐妹,已嫁女为母亲、伯叔父、兄弟须服“大功”,大功服用熟麻布做;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己嫁堂姐妹、兄弟之妻,外亲为外祖父母、舅舅、姨娘服“小功”,小功服用较细的熟麻布做;本宗为高祖父母、曾伯叔祖父母、族伯叔父母、族兄弟及未嫁姐妹,外姓为表兄弟、岳父母等服“缌麻”,缌麻服用细麻布做。通常“斩缞”、“齐缞”和“大功”必用麻布,而“小功”和“缌麻”多用白布替代。总之,关系越亲,孝服越粗。同时,女儿、侄女的头发要梳成“懒惰头”,即将整绺长发裹上白头绳后,梳成盘头,再往上面竖起一个白色的小圈;媳妇则要梳成与老嫚头一样的“朝前髻”,即在盘头上面要竖起一大一小两个白圈。至亲小辈要穿上白帮面、红后跟的白鞋,所有人都要套上白头绳。

接着,要请道士来写“斜角纸”和木主。斜角纸即殃榜,用黄纸书写,斜贴于大门之上,上面写有死者生卒年月日时、“接煞”的时刻,以及犯冲的生肖等。人死当日,丧家还要请道士至灵前“拜路头忏”,又叫“开路“,自傍晚始,至翌日清晨结束。拜忏的规格,按道士人数多少而定,至少三人,逢单数递增,最多可达十三人。据称这是为死者去某府时,一路可藉神道保佑,免受勾魂使者凌辱。

一般情况下,“报死”之后,亲友都会迅速前来奔丧,并帮助料理丧事。尤其是出嫁女,如果惊悉父母死亡,就会立即奔赴娘家,至娘家附近时,还要三步一跪,五步一拜,一面跪拜,一面号哭,这叫“匍匐奔丧”,而兄弟必在门口迎接。凡奔丧者,均送“白礼”,主要是银锭、蜡烛,如用钱币的,须是单数,并用白纸包裹,称“白包”。女儿、侄女还要送来寿被。寿被的里被面一般用白纱布,外被面用红纱布。若死者女儿、侄女较多,则用三两重或五两重等较薄的被絮,以便棺中容纳(入殓时实在难以容纳的,可以烧化给死者)。寿被不论多少,亦须单数。吊唁者至丧家门前时,守灵女人须放声恸哭。

[!page break!]

入殓

入殓,在沙地叫做“入棺”。一般死后三日而殓。如适逢双日,则推迟择单日入殓。

殓前必“买水”。《越谚》载:“亲死,将殓,子衣殓服,张伞擎桶,文钱汲水,沐浴入棺,名此。”沙地这一仪式一般是长子身披一条棉被,另一人为之撑伞,共至水边叩拜水神,往河塘中投一钱币,舀水一桶而回。水“买”回后,往死者胸部等处略作擦拭,意为“淴浴”。据说若无此举,死者在阴曹地府将无水可饮,涉水过河会受河神阻拦。

淴浴之后,便可入棺。先在棺材内放上三角形的石灰包。按死者年龄大小,石灰包分别为七七四十九包、七九六十三包、九九八十一包等,均须成单。接着,按入棺要求,将死者殓衣装束一番。殓衣少则三件,多可二十一件,且只能成单,不能成双,否则据称有成双死亡之虞。如死者穷困,仅一套殓衣的,称“随身挬”。殓衣忌用纽扣,如用死者生前的衣服作殓衣,则须剪去纽扣。每穿一件殓衣,必缚一袖带;每缚一袖带,必夹一银锭。袖带一律打成死结。装束完毕,由长子捧头,幼子抬脚,其余儿侄等以黄纱带提举腰身,将尸体平抬入棺。死者的头部须摆正,谓头偏右有利于长房而不利于小房,偏左则有利于小房而不利于长房,故盖棺前各房均须检视。然后,给死者胸前挂上“招魂袋”,手中握上“打狗棒”,并在棺角放置泥土、鞋帽、毛巾、扇子、金银饰品等殓物,其余棺内缝隙均用银锭填满,然后再一条一条盖上寿被,均须单数。安放殓物时,每放一物,材夫便报其名称;每报一物,丧家必高声答以“有!”

盖棺时,按门上斜角纸的告示,生肖冲克之人都要避开。敲入棺盖销子时;孝子须用烧纸揉擦棺盖头部,以免震惊死者。然后用黄纸封住棺盖口缝,称作“封棺”。设祭桌于棺前,陈供品、燃香烛。出丧前,每日早、中、晚必于灵前供饭,称“上饭”。每当五更,守灵女眷须恸哭举哀。

入棺当夜,出嫁女儿都要请来道士做道场,称作“花鼓夜”,既表示对死者的孝敬,也显示家道的昌盛。道士的人数也须单数,一般是五人或七人,讲究的也可以请十三人或十五人。其仪式主要是唱戏,唱的是绍剧,什么《五龙会骂关》、《赵匡胤借头》、《薛平贵回窑》等等,一气能唱十来个。少数富裕人家,还要请来戏班唱花鼓戏,左邻右舍纷纷前来听戏,遂成为众多的义务守灵者。由于场面热闹,也就没有什么哀悼之意了。

[!page break!]

出丧

出丧均在早晨。材夫,俗称“抬材委”,至少六人,多可十二人。灵柩两边绑定两根粗木杠,称“青龙杠”。青龙杠前后两端挽以绳索,绳索中间各穿一根木棍,供四人抬材。起灵前,须于灵柩前设供祭祖,称“材头祭”。起灵时,先由长子或长孙将一只碗置于材头之上,再用火掭击碎,称“摔材头碗”。摔这碗有个讲究,一定要一次摔破,越碎越好,因为这碗是死者的饭碗,摔得粉碎才好带到阴间去。摔碗之后,棺上覆一条棉被,还要放上两条长凳,供路上停棺时搁置。然后材夫扛起棺材,顺走、倒走三个来回,让死者留恋一番,随即上路。

俗忌长辈为死者送丧,故送丧者均为晚辈或同辈。送丧队伍前列,除专人撒“买路烧纸”外,由纸扎的“开路神”和纸条做的“引路幡”开路,执幡者为童男童女。其次是铜锣、唢呐等组成的乐队,其中铜锣必不可少,称“丧锣”,须沿路敲打,每组敲十三记,前十记间隙稍长,后三记连续。长子手捧遗像或木主,走在灵柩之前。灵柩后面为眷属、亲友,即使晴天,也须人人撑起雨伞。送丧孝子身穿麻衣,脚套麻筋草鞋,腰系稻草绳,并悬“孝仗棒”,头上戴有稻草扎成的“三梁冠”,侄、孙戴“双梁冠”,玄孙戴“单梁冠”,女性则戴白布“孝兜”,素衣素裙。途中,材夫若停棺换肩,子孙须下跪行礼。无论步行或撑船,每遇过桥、过村或转弯,均须放炮仗、敲丧锣、哭哀。

至山头坟地,先祭当方土地,并举行“告窆”仪式:棺木进圹后,石椁内置“五谷瓶”等;将“三梁冠”、“双梁冠”和“单梁冠”置于棺上。封椁后,幡插坟头,孝仗棒置于坟前,设供祭祖。然后再祭新坟之“左邻右舍”。

出丧队伍按原路返回。归途仍敲锣引路,只敲单声锣,间隔时间略长。长子捧遗像或木主在前,一人为其撑伞。至家旁路口,在家中帮忙的人已用室内清扫出来的垃圾燃起烟堆,送丧者均须跨烟堆而过,除去晦气。

自丧事开始,丧家概办素食,称“豆腐饭”。出丧回归后,尚须设素宴款待亲属邻里及材夫等,称“回丧饭”。如死者儿孙满堂,德高望重,亲属邻里都会争吃回丧饭,以沾福延寿。80年代后,“回丧饭”多改为荤宴,但其中一大盘“老豆腐”决不能少。同时,丧家用白布或毛巾包上面条、煮罗汉豆等回施亲友邻里,俗称“老寿面”、“老人豆”。如亲属所送的白礼是钱币,丧家照例只收一半以下,其余以单数退回。

[!page break!]

做七、接煞等

从亡故之日起推算,每隔七天,即行祭祀,称之“做七”。俗有“‘头七'必吃儿子饭,‘六七'不吃家乡饭”之说,故“头七”由儿子自做,“六七”须由出嫁女操办。“二七”时,儿子还要请来“老相公”,念上一堂《寿生经》,烧化给死者。各七中“五七”最为隆重,其它各七因较简化而称“散七”。“七七”又名“断七”,但一般不做,只到六七为止。

五七日,子女要请道士拜“皇忏”,请信佛者点“莲华灯”,以超度死者。将白鞋面、白头绳等连同死者的衣服一起焚化;女儿、侄女及媳妇除去“懒惰头”、“朝前髻”上的白圈环,仅以一根白绳缠于盘头之间。亲属必送红香、蜡烛,其中至亲须备供品前往祭祖,丧家办酒席款待。五七前一日的夜晚,还有一个“接望乡”的仪式。据说人死后,阴魂刚刚进入地府,还不知自己已一命呜呼,要到五七回家省亲之日,走上“望乡台”,看见自己的儿女们在哭奠,才知自己魂归地府了。所以丧家须在门前用桌椅、门板搭成望乡台加以迎接。台上覆盖白布,全家老少则披麻戴孝坐于两侧。台旁置清水一盆,供亡者洗脸洗脚。台里侧设供桌,置遗像、木主,点红烛一对,祭品为粽子、馒头及各式糕点水果,其中粽子必备,这是一种小而尖长的锥形三角棕,称“五七粽”。一切就绪后,置梯子于屋檐前,孝子登梯呼叫三声亡魂,使之登台望乡,众人哀哭。接望乡时,须撕剪一小片黄纸贴于木主之上,不用水、饭粒、浆糊等黏物,一般须多人轮流贴才能贴上。贴上,表明亡魂已经归来,仪式可于前半夜按时结束。如前半夜不能贴上,后半夜就得继续贴,即使到天亮也得不断地贴,直至贴上为止,但一般在天亮以前都能贴上。

做七期间尚需“解结”。因为人生在世,难免与人结下一些怨仇,从共释前惩的愿望出发,做子孙的就要为死者解除仇结。解结仪式一般在“头七”前后进行,由道士择日主持。解结时,供太上老君纸神像,用黄线穿铜钱,并结成九九八十一个结头,置于桌上桶盘之中。道士边敲法器,边念解结咒语,并由一位道士专门解结。念一遍,解一结。咒语为:

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

天王地王都来听:

解结解结解尽仇和怨,

生前仇怨都解尽。

头结解仇结,

仇雠齐解出;

二结解怨结,

有怨不再结;

……

分解咒语共十个,循环往复念,念至第八十一个时,集体齐诵一次,最后还有总结性的咒语。如此一转,称“一解”,一般需九次,称“九解”。然后烧掉纸神,送太上老君上天,仪式结束。解出的铜钱,归道士所有。

做七期间另一仪式是“接煞”。据范寅《越谚》记载:有种煞神,人首鸡身,在人死后一定时间内,通过烟囱等处来到丧家,生肖相克者有冲死之虞。其“煞高”可依死日干支按鬼谷子算法推算,“甲巳子午九,依次退数至巳亥四。如癸巳日干五支四,合而为九,名‘九尺煞',最凶;甲子日干九支九,合为十八,名‘丈八煞',最善”。其到来日期亦按数计算,如九尺煞在死后九日,丈八煞在第十八日。接煞时,家人一概回避,“道士左执雄鸡簸箕,右敲秤杆逐之”。

另外,死者如非正常死亡,丧家必请道士“翻九楼”,为死者“超生”。道士先于旷地以九张八仙桌叠成“楼台”,于午后登台,模拟死者生前形态歌舞,随后走“金桥”、“银桥”,祈死者进入“天堂”。如死者为悬梁自尽,则例行“别吊”。即在出丧当晚,丧家用纸扎一“吊煞鬼”,置于死者生前住处。半夜,备酒菜,请邻里一人陪吊鬼同享,其实是一活人自酌自饮。饮毕,怒斥吊鬼,并用稻叉戳住纸鬼,奔向野外焚毁。丧家及邻里同时鸣锣吆喝,共同驱逐。

人死后满百日,子女举行祭奠,请道士为死者拜忏超度,称“做百日”。是日,亲友须送银锭、蜡烛,丧家设筵待客。子孙除去衣摆素边,女眷除去盘头上的白绳,皆焚于纸锭中。

至此,丧事全部结束。

--------------------------------------------------------------------------------

①《高王经》,即《高王观世音经》。据《法苑珠林》载:东魏天平年间,定州处士孙敬德被劫贼所引,不胜拷楚,妄承其罪。因孙曾造观音像敬奉,故在被处斩的前夜,梦得僧人授予此经,令其诵念千遍,即可得脱。翌日,有司执缚向市,孙且行且诵,临刑诵满千遍,刀砍不伤,三换如故。有司奏闻大丞相渤海王高欢,经奏请,赦免敬德并敕写此经广布于世,因称《高王观世音经》。

②如果嫡孙的父亲早亡,在祖父母丧事时,这个嫡孙称“重承孙”。

分享:

本文禁止转载或摘编

2

6

4

军统戴笠墓地 戴着面具下葬,墓地很坚固,七个老农挖了一个星期

联系我们

Q Q:

微信号:

工作日:9:30-18:30,节假日休息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