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华山都有什么神仙庙华山上有寺庙么为什么华山 没有佛教寺庙一、只有一个,是西岳庙。
二、西岳庙简介:
西岳庙是供奉西岳大帝华山神的庙宇,在华山以北5公里的岳镇街上。庙始建于汉武帝时代,后成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神的场所。西岳庙坐北朝南,庙门正对华山。在由北至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灏灵门、五凤楼、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寝宫、御书楼、万寿阁。整个建筑呈现前低后高的格局。西岳庙建筑相当宏伟。五凤楼建于高台上,高达20多米,登楼望华山,五峰历历在目。正殿灏灵殿建筑为琉璃瓦单檐歇山顶,坐落于宽广的“凸”字型月台之上,面宽7间,进深5间,周围有回廊,气势宏伟,历代帝王祭祀华山多住于此。殿内悬挂有康熙、道光、慈禧所题“金天昭端”、“仙云”等匾额。整个院落林木繁茂,山石嶙峋,饶有园林之趣。
西岳庙内碑刻极多,现存后周“华岳庙碑”,明重刻“唐玄宗御制华山碑铭”,明万历刻“华山卧图”,图首附王维、李白、杜甫、陈抟等唐宋名人有华山的题诗和华山图。这里还有乾隆御书“岳莲灵澍”石额。
三、西岳庙的兴建时期——汉魏晋南北朝
雄才大略,亦好神仙之术的汉武帝,集古代祭祀制度之大成,在华山脚下创建了祭祀西岳神的第一座庙宇――集灵宫。然频繁的对神的礼敬,没有使他本人的生命更长久,也没有使西汉王朝长治久安,反而被那些风来一身土,雨来一身泥,生活日益穷困的劳动人民奋起倾覆了汉高祖刘邦建筑起来的皇室大厦。
东汉王朝建立后,仍未忘记祖宗成法,继续奉祀西岳之神。只是由于“集灵宫”离华山较近,又是在山下,难以完全体现“望”祭的要求,也不能达到祀神的目的,加上道路崎岖难行,封建帝王及达官显贵自然也不愿受此辛苦上山,故也不管“西岳神”享受香火时需走的道路要比以前多,便将这一座神庙迁到了靠近长安通往洛阳大路的今址,但华山之神似乎也乐意如此,传说它还为新建的庙宇做出了很大贡献。
相传,迁建的庙址选好之后监造大臣和工匠们对庙宇的建筑形式犯难了,各有所想,然皆不成熟,长久决定不下来。这样对大家都没什么好处,因为如果建筑形式太差或逾期不完工,大家都有性命之忧。愁得大家食不甘味,寝不安席。时值炎炎酷暑。有一天,忽然狂风大作,从华山之巅生出团团乌云,迅即遮天蔽日……由于突然,人们无不惊骇,以为是建庙不力,得罪了岳神。顷刻又见狂风稍息,骤然天空又降下了鹅毛大雪。要知道这是在酷暑盛夏!雪后,又见一只矫健得兔子,在雪地上飞奔,并且所走路线怪异,人们惶恐普定,又愈加愕然了……等到清醒过来,白兔似融化在雪里,已不见踪影。仔细一看,白兔抛出得路线居然是一幅疏密有度、布局严谨得建筑图样!无疑这是岳神所赐!人们欣喜若狂,就按着这一图样,开始了建筑。
更有趣得是,在建筑开始时:人们的苦恼又来了——缺少木材。附近华山上固然木材成林,然却可望而不可及,不要说华山势险难以登攀,即使可以,那也是“神木”呀!从外地运来,既费时又费力,恐难以按期竣工。正当木匠们无计可施而望山兴叹时,隐隐约约从山上传来砰砰的伐木声和树倾倒的声音,还天天听到“够了没有”的问话声,然却无回话声。工匠们面面相觑,莫名其妙。一天,又听到了问话,不知是出于惊奇还是渴望,一个师傅便大着胆子回答:“够了。”奇怪得很,伐木声立即停止了,顷刻间狂风四起,阴云密布,瓢泼大雨铺天盖地而来,一大堆大小木材随着风雨之势滚滚而来,且每根木材的两端,都是一个“岳”字。这又是岳神相助了。为了尽快享受人间香火,也真难为“他”了。工匠们用这些“神木”,很快建成了西岳庙。
多么美丽的传说,多么善良得人民,自己的劳作,智慧,总要归功于神的创造,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西岳庙蒙上了更浓郁的神秘色彩,难怪它深受历代帝王的青睐,多次予以修葺。但不管怎么说,西岳庙是东汉时迁建的。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年代的久远,文献的缺损,修葺的频繁,西岳庙的原始模样已很难稽考了。对它的迁建时代也是说法不一。唐书《地理志》说迁于汉武帝元光初年(公元前134年――前132年)。但汉武帝即位于建元元年(前140年),至元光元年不过五六年时间,即便其一即位就建集灵宫,按其规模并非短期可竣工,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刚建又迁,似乎不可能。也有人说它迁建于三国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02年),还有的说它迁于北魏文成帝兴光年间(公元454年)。幸赖近代考古事业勃兴,这个问题总可以昭然于世了。这就是在庙内现代建的平房基石上发现的汉桓帝延熹八年(公元168年)所立,清代重刻的“西岳华山庙碑”残石和庙内出土的汉代石人、砖等。特别是那个汉代石人不知从何时起,解除了他洒扫庭院、迎送前来祭祀的皇帝及其派遣大臣的职责而沉睡至今,这无疑告诉人们,若汉代未将庙迁建于此,汉碑、汉砖、石人是不会出现在这里的,《华山志金石篇》中也有东汉桓帝延熹八年、灵帝光和二年、献帝建安年间曾在此立碑的记载,也是证明。
经过一百多年的人间沧桑,特别是东汉末年农民大起义及三国时期军阀割据的战火,这座庙宇确实有神灵的庇护,抑或是人们对它的畏惧、崇奉,依然屹立于华山之阴的官道旁,虽未遭什么创伤,但在这个动乱的年代里,华山之神恐怕未享受到什么香火,尤其是统治阶级的比较“实惠”的香火,试想,当时每个政权多面临着外敌压惊、内部倾轧的纷乱局面,有谁还能顾及事实上并不存在的西岳之神的香火呢?难怪文献中没有这一时期皇帝或派遣大臣祭祀西岳神的记载。
直至晋武帝统一全国后,才使西岳庙中的香火又旺盛起来。这并不奇怪,因为统治者往往以为自己的统治使借助于天或天神所授的,即便又个别明白事实上是否存在“岳神”或什么天帝的帝王,为了使自己的统治稳固并江山永传,也要把自己的“帝位”所得和天神联系起来,以使人民无反抗之心,听凭天帝的摆布。故一俟太平,便要开始祀天祈神之举,最常见的实际表现形式则莫过于修葺庙宇了。晋武帝太康年间,还在西岳庙至华山的路旁植下几千棵柏树。这种树四季常青,质地坚硬,生命长久,常用于庙内。墓地,是生命、精神的象征。大概和冥冥世界有关,栽上柏树更增加了西岳庙的庄重、森严的气氛。这些晋柏历经一千多年,至新中国建立后尚有不少存活。自西岳庙经兴建堡、小张村、云台观(华山中学)至玉泉院到华山的路上均有。惜惨遭破坏,已所剩无几了、想来令人心寒,我们现代人用远在千年以前的先祖留下来的东西做资产,若他们确实天上(或地下)有知,定会慨叹其子孙之不肖吧!
然而晋武帝为华山神所植柏树,并未使自己的江山受到多少荫庇,经过短暂的统一,很快又在内部的讧乱与阶级斗争的风浪中消逝了。之后又是五胡十六国的长期动乱,他们逐鹿中原,政权走马灯似地更换,加上此时佛教地逐步内渐,各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中国传统之神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内容之一,未免要和佛教发生激烈的冲突。很可能在这个阶段,西岳庙建筑遭到入主中原的信奉佛教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毁灭性破坏――几乎荡然无存了。若如此,就难怪他们难以长足中原,有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况且是未将在中原地区食了几千年香火的天神放在眼里,怎能长久立足――它所要“左右”的中原大地呢?故其政权只能是匆匆的过客,一恍即逝,或被汉族传统之神所融化。也正是由于此,后来入主中原、并统一了北方的鲜卑族北魏政权,特别是魏文成帝、孝文帝等,尽管也都笃信佛教,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传统之神的原有地位而加以礼敬,不仅采取了许多汉化措施,而且重修了西岳庙,以结“与神之欢心”。这就是清代王宏撰所说的“北魏文成帝即位三年正月,遣使诣华岳修庙”,并将西岳庙的迁建年代定于北魏的原因。前面我们已说过,西岳庙迁建于东汉,由于五胡乱华,可能使西岳庙遭到重创,北魏时重新进行了修建,但并非新建的。
终北朝之世,虽战乱频繁,但西岳庙未再遭到重创,对西岳神的祭祀愈来愈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北魏孝武帝太昌元年(531年)就有遣使祭华岳之举,南朝梁敬帝太平二年八月(557)车驾西征到陕西时,也曾派宰臣杜晓祭华岳。而祭祀最频繁的,则莫过于北周时期了。武帝保定三年(563年)大旱,命同州刺史达溪武祭西岳;武帝天和二年又修庙立碑;万纽于瑾还在此撰写碑文,勒石纪念,颂扬西岳神灵……此碑还以其俊逸独特的书法艺术,似花招蝴蝶般引来后世不少文人墨客在它身上留下了题记、诗赋。不过这已是唐宋时的事了。
更有趣的是,北周保定三年(563年)天下大旱,敕令达奚武祭西岳神时,达溪武为了显示自己对岳神的虔诚,不顾华山的险峻和自己年逾花甲的高龄,带领几个人披荆斩棘,攀藤援枝而上,因天晚又未得及时下山,在山上茅草中住了一夜,并且梦见了一个白衣老者握着他的手,称赞他们的英勇无畏与对神灵的虔诚。这更使达武对岳神肃然起敬,悉心敬祭,祈求降雨,结果很快就下起了雨,解除了旱灾,并受到了周武帝宇文邕的嘉奖。下雨之事可不信,或系巧合,但这告诉我们,奉旨祭祀攀登华山的第一人,比较确切点名的,应始于北周达奚武。当然这是就我们所见材料而言。
又据《峰麓名胜》所载:“御道在仙掌峰北,升岳要路也,汉武帝、唐玄宗曾游此,因名。今两旁有石臼,乃当时栽栏,以遮危险者。”根据这一段记载看,那么汉武帝和唐玄宗曾上过华山,可谓创历代帝王之先声。更可看出这两位皇帝对西岳神之虔诚。汉武帝有建庙之功,又有华山上恭谒岳神之礼,可见他“尤好神仙术”之诚心,后来是否真的成“神”了。虽然在“神仙传”礼有所记载,事实却很难稽考了。唐玄宗上华山,没有时间记载,不知唐玄宗冒披荆斩棘之苦,上山恭谒岳神,是为感谢岳神两次迎谒、护送之情呢?还是华山神被唐玄宗上山之诚所感动而后迎谒和护送?这又是个谜。总之,汉武帝和唐玄宗,既亲睹了华山的雄姿,又礼敬了岳神,要比明太祖梦游西岳实惠多了。这是后话。
有西岳庙。
西岳庙位于陕西省华阴市区东约1.5公里的岳镇东端。西岳庙供奉西岳华山兵神金天王,是道教主流全真派圣地。西汉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建集灵宫于黄甫峪口,东汉时迁于现址,后改称西岳庙,为历代帝王祭祀华山之神的要地。
扩展资料:
1、价值意义:
西岳庙拥有长约1500米的砖砌城垣,城垣内檐牙高啄,楹柱回廊金碧辉煌。灏灵殿,玲珑透剔,疏密适度;御碑楼相互辉映,精雕细琢;石碑坊式样古朴,棂星门飞檐彩栋,金水桥金叶浮护、玉带飘香等名胜建筑,工艺精湛、结构严谨,乃古典建筑艺术佳作,中国文化遗产珍品。
2、建筑布局:
西岳庙是明清建筑风格的宫殿御苑式古建筑群落,其轴线与华山主峰形成一线,布局为坐北向南长方形的重城式大庙,朝向华山主峰,主要建筑沿着南北轴线左右对称。四周城墙建于明代,高10米,南北长525米,东西宽225米,周长1825米。整个西岳庙布局严谨,内城外廓。
一条中轴线贯穿南北,形成重城式多单元的空间结构,亭、堂、楼、坊相错其间。西岳庙建筑群前后分为六个空间,在由北至南的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灏灵门、五凤楼、棂星门、金城门、灏灵殿、寝宫、御书楼、万寿阁。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西岳庙百度百科-华山
镇岳宫镇岳宫在华山东、西、南三峰中央。宫依西峰东麓而筑,随崖就势,构筑独特。宫前地势平坦,四周奇峰耸天,苍松挺翠,繁花布锦,瑶草结环,是一处环境幽美的宫观建筑。宫始建于唐,为唐开元四年(716)改建的华岳观上院。民国《华岳志续编》中称其为“古厦千年,号曰上宫”。因传说生长过千叶白莲的玉井在镇岳宫院内,故金大定已亥年(1179)时曾在宫前建有玉井楼,并立碑以记其事。明万历年楼还在,巡抚、陕西监察御使龚懋贤在楼前又题“真源”碑一通。明末,因天灾人窝宫内庙宇破败。至清初,东宫侍读范养民登岳隐居修道,在莲花坪构复庵养性,与复社名士顾炎武、王宏撰结为方外友,以研究理学为掩护商讨反清复明大计,并捐资重修镇岳宫,镇岳宫才有了一定规模。清光绪年间又作了建筑上的进一步完善。民国二十六年(1937)华阴人、著名的书画家石磊园先生又捐资添筑楼房三间,扩大了镇策宫的建筑规模,由于几经修葺,宫回廊曲径,幽静典雅,加之宫内有充满神秘色彩的玉井,更令游客向往留恋。白龙庙白龙庙在方峪石梯子南峰腹间。庙依崖就势,座北向南,用纯白石条搭就,风格古拙,建构坚固,面积约 6平方米。据当地老百姓传,庙约建于唐宋时期,因龙君佑扩山民甚为灵验,香火很旺。应幸的是历经千百年风雨剥蚀,人世沧桑,庙主体建筑依然保存完好。庙内原供奉龙君塑像,毁于文化革命时期。庙门上方凿有白龙庙三字,庙右侧岩壁上有天然形成的飞龙图像,其纹脉清晰形象逼真。庙左下侧有潭,深不见底,名白龙潭。纯阳观纯阳观在玉泉院东,文仙峪口,始建于明,因供奉八仙之一的吕洞宾得名。又因观内两厢有民国年间道士孟元照及弟子孙亨纯募修的十二孔石洞,以又被当地人俗称为十二洞。观的建筑模式为一座北方园林,占地十余亩,观门前曲水修竹,观内古树婆娑,且伴有奇花异草交相辉映,环境清幽,雅静宜人。观的主体建筑为吕祖殿,座南向北,五开间,砖木结构。殿堂正中供奉吕祖坐像,其双眉斜飞,凤眼溢彩,神态端祥,超然物外。传说他成仙之前曾在纯阳观南的文仙峪隐居修行,故峪被命名为文仙峪,他打坐的地方被称为吕洞宾造墨处。又因后世多有隐者假追随吕祖仙踪,文仙峪内吕祖庙香火甚盛,还立了庙会,每年正月初九,香客纷至沓来,小小的文仙峪容纳不了,后人便在文仙峪口筑观以方便香客,又称其为文仙峪吕祖庙的下院。翠云宫翠云宫在华山西峰,又称西峰大殿。始建于清初,但形制较小。后庙内主持周静观在此释经布道,由于他的博学与才华,吸引得四方信徒纷至沓来,庙内香火大盛,甚至于超过了诸峰各庙观,宫也由此而扩建重修。特别是藏经楼里所蓄的道教真经是华山道教研究的宝贵财富,遗憾的是民国二十一年( 1932)全部建筑与所有经卷全毁于火患。民国二十二年重修,解放后又经多次修葺方成今制。重修的翠云宫为木石结构,依崖就势而筑。外廊明柱,雕梁画栋,镂花门窗,其风格秀丽典雅。宫分前后两殿,上下两层,东西各建有配殿,将前后两殿沟通连为一体。后殿门额悬有翠云宫牌匾,殿内供奉众星之母斗姥神位,塑像神态威严端庄。都龙庙都龙庙在苍龙岭下,始建于北魏,南出庙东侧门即苍龙岭。庙依几块巨大片状石壁而建,构思奇巧,建筑风格别致,徒刑大小与岭的险峻相得益彰。庙后为苍龙岭西崖壁,苍松成林,岩花铺锦。庙前与救苦台之间地面平坦,间有伏石,四周环境优美多富变化,加之又是北峰到五云峰之间最大的坪场,故游人多在此驻足小憩。庙始建时称胡趋神寺。《水经注》记述:“化山搦岭,北胡趋寺,神像有童子之容。祠祀有感,则云与之平,然后敢度”。清以后,庙被俗称为都龙庙,又作督龙庙,庙内塑像为龙君,怒目圆睁,须髭飘冉,形象生动威武。庙的更名大凡与清乾隆时陕西巡抚毕沅开凿苍龙岭道路、伤了龙脉的传说有关。据民间传,自毕沅开路伤龙脉后,苍龙再无力行云布雨以护农桑,百姓便塑像祭奉香火以示忏悔,祈请并督促苍龙病体康复,佑百姓丰年太平。九天宫九天宫又名东道院,在青柯坪东。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所建,四合院式。宫座东向西,背依山崖,北临深沟,建筑结构严谨典雅,围墙内有前殿、上殿、过廊、楼台等。宫门口悬有“华青八景”匾额,为清光线皇帝所书。殿前“盘道连云”匾额,为慈禧太后所题。宫内供奉九天娘娘塑像,仪态端庄,形象生动逼真。九天娘娘也称九天玄女,道教尊崇的上古女神。传说她人头鸟身,是圣母元君的弟子、轩辕皇帝的师傅。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九天娘娘下凡,以六壬、遁甲、兵符、图策、印剑等物授于黄帝,并制作了夔牛鼓八十面,帮助黄帝战败蚩尤。故道教史山都有九天娘娘的庙宇。因建筑年代久远,又经风雨剥蚀,人为破坏,九天宫几近毁废,1982年投资 6万余元重新修建,并增建了厢房等。现由华山道教协会主持管理。金天宫金天宫又称白帝祠,在南峰松桧峰头,是华山主峰上祭祀华山